菉溪小学 评审活页
编号:
课题名称: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
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组相关人员名字)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 品格提升 《辞海》注释为品格是一个汉语词汇,①品性风格。如品格高尚。②指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③物品的质量规格。课题中所提到的品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其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格局层次、品质修养等,主要体现在品性、风格、格局上。根据核心素养架构的三大领域,十八个基本点,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其化成菉溪八大品格:爱祖国,树立理想;守规则,孕育文明;勤健体,建立自信;会学习,创造实践;负责任,勇于担当;能合作,善于交流;懂审美,拥有雅趣;享快乐,体验和谐。 2. 好习惯 好习惯,顾名思义,是指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并长期坚持,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规律,我们把菉溪八大品格转化为六个好习惯,即身心健康好习惯、孝亲敬长好习惯、举止文明好习惯、居家礼仪好习惯、诚实守信好习惯和学习方法好习惯。 3. 好习惯银行 好习惯银行是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言行、思想等日常表现用银行卡的形式反映出来,全校每个学生都是“好习惯银行”的储户,并设置单独账号。老师根据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负责开出“好习惯银行”存储或支出情况单据,办理学生“好习惯银行卡”的增值或减值业务。好习惯银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品格修养,引导学生把行为与习惯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道德习惯转化为自主行为。 4.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是提促学生好习惯养成和品格提升的一种行动研究。我们将搭建“好习惯银行”储蓄平台,逐渐形成“四大系统”的德育体系,注重过程、关注全体、着眼常态化,形成全员参与的德育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高尚品格,打造我校“好习惯”品牌教育的新招牌。 德育浸润系统:打造以好习惯养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个性教室文化,优化好习惯银行运行模式。 德育显性系统:建构与实施好习惯德育课程,以学期、月、周主题德育活动为引领,开展好习惯主题教育。 德育隐性系统: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社团建设、班级管理和家校共育等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全员德育。 德育评价系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全方位、动态性、立体式评价学生。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 关于品格教育的研究 品格教育是近几十年来诸多国家发展起来并日益加以重视的一种教育研究取向。品格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实践,亚里士多德提出,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倡教育要促进品格的发展。英国哲学家缪勒把这一论题继续到19世纪,他提出“发展品格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教育要达到形成品格的目标”。 20 世纪初,宗教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明确提出品格教育的主张,并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 在中国,品格教育也已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受到普遍重视,大多数学校都在积极地实施品格教育。郑娟在《品格教育的追寻——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探析》中认为,品格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教育使之得到更好的延伸。品格教育力图使学校成为桥梁,家庭、社会与这座桥梁相连,相互合作,通过三方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品格优秀学生的目的。白莲莲则在《榜样育人:教师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突出教师的作用,她认为,教育就像是一阵清风,受教育者被清风轻拂,人格得到唤醒。在唤醒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是人格的模范,教师的示范直观、有效。 2. 关于好习惯培养的研究 在西方教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家或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地阐述到了习惯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其伦理教育思想中就明显地抬高了习惯的地位。他明确指出“道德成自于习惯”,至于如何培养美德,养成习惯,他想到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善人”。英国17世纪教育家约翰.洛克非常重视教育在培养与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中的作用,他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看成是“导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他认为教育尤其是德育应该以培养习惯为主,教育要千方百计地将孩子向善良方向引导。 改革开放以后,习惯教育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我国当代对习惯问题研究的趋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矫正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习惯形成、发挥作用以及改变的心理学机制;二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教育因素对习惯形成和改变的作用,研究的主要群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如广大中小学教师和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其中成果比较显著的学者是孙云晓。孙云晓对习惯和习惯教育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习惯是个体习得的自动化的动作、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2)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3)习惯的养成需从日常点滴做起,且要坚持不懈。 ★ 研究价值 1. 理论价值 在着手研究的过程中,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多研究成果都属于了解现状类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套路。为此,研究这个课题,一方面可以对以往的习惯养成研究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用实证化、系统化的方法对这个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高该类型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2. 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社会、家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习惯养成现状,努力搭建适合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储蓄银行;可以为中小学校进行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切实提高中小学习惯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习惯养成的优势和不足,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的习惯水平。 |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 研究目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同时努力贯彻近期教育部提出的“双减”政策,探索一条致力于“双升”(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校德育质量)的德育路径,培养品学兼优、五育并举的优秀学生,不断开拓学校的办学思路,提高办学水平。 具体目标: (1)构建好习惯德育浸润系统:开展品格提升和好习惯养成的文献研究,打造好习惯主题环境,探索好习惯银行科学运行模式,形成可供借鉴与推广的一般经验。 (2)构建好习惯德育显性系统:研发适合学校实际的好习惯主题校本课程,开发不同类别不同主题的德育活动,积累与本课题相关的经验和宝贵的文本资料。 (3)构建好习惯德育隐性系统:让好习惯走进课堂,渗透在社团建设、班级管理和家校共育中,通过研究论证德育隐性系统对于学生好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4)构建好习惯德育评价体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实现评价渠道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科学性。 ★ 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1.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浸润系统的构建研究 研究要点: (1) 学生品格提升文献研究 (2) 学生好习惯养成文献研究 (3) 小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习惯现状调查 (4) 好习惯主题环境创设研究 (5) “好习惯银行”运行模式研究 2.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显性系统的构建研究 研究要点: (1)《好习惯成就好品格》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身心健康好习惯”主题德育系统的构建研究 (3)“孝亲敬长好习惯”主题德育系统的构建研究 (4)“举止文明好习惯”主题德育系统的构建研究 (5)“居家礼仪好习惯”主题德育系统的构建研究 (6)“诚实守信好习惯”主题德育系统的构建研究 (7)“学习方法好习惯”主题德育系统的构建研究 3.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隐性系统的构建研究 研究要点: (1) 学科教学中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2) 社团建设中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3) 班级管理中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4) 家校合作培养学生好习惯模式研究 4.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评价系统的构建研究 研究要点: (1)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研究 (2)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班级德育评价体系研究 (3)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学生个人品德评价体系研究 (4)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德育课堂评价体系研究 (5)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研究 ★ 研究重点 (1)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显性系统的构建研究 (2)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隐性系统的构建研究 |
|||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拟从学生品格提升和好习惯养成文献研究入手,剖析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习惯现状,创设好习惯文化主题环境,搭建“好习惯银行”储蓄平台,动态化呈现学生好习惯养成过程;通过好习惯主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主题德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在学科教学、社团建设、班级管理中渗透好习惯培养,注重教育教学全过程,常态化实施德育教育;探索科学化评价策略和原则,从而构建较为完善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研究体系。
★ 研究过程 1. 准备阶段:2021.04 ---2021.08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 2. 实施阶段:2021.09—2025.08 组织实施研究方案;全面启动实验活动;记录研究情况,收集实验资料;探讨实验过程中的困惑、问题;交流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3. 总结阶段:2025.09—2025.12 汇总实验材料;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实验成果。
★ 研究方法 本课题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总结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取得最佳研究成果。 |
|||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 主要观点 德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 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方式。四大德育系统的构建与实施注重学生好习惯养成和品格提升的动态过程、关注全体学生、着眼常态化管理,提促学生好习惯养成和品格提升,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造学校品牌教育的新招牌。
★ 可能的创新之处 国内外的研究大多关注学生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对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也缺乏一定的科学评价。本课题将搭建“好习惯银行”储蓄平台,依托四大系统实施德育教育,把脉学生好习惯动态变化过程,全方位强化和融合,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促使每一位学生好习惯的不断增值,从而提升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深,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将构建评价体系,对不同习惯养成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使评价更加体现科学性和实效性,可以为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和品格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
(六)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阶段成果(限5项) |
《学生品格提升文献研究》 |
文献综述 |
2022年1月 |
《学生好习惯养成文献研究》 |
文献综述 |
2022年1月 |
|
《菉溪小学生生活、学习、思维习惯现状调查》 |
调研报告 |
2022年2月 |
|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主题德育活动案例集》 |
案例集 |
2024年12月 |
|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评价实施策略》 |
文本读物 |
2025年4月 |
|
最终成果(限3项) |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相关论文 |
论文集 |
2025年12月 |
《基于学生品格提升的“好习惯银行”德育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5年12月 |
|
《好习惯成就好品格》 |
校本课程 |
2025年12月 |
|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 课题研究的团队保障 本课题的主持人是学校的校长、书记,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指导。蒋学强校长,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和管理能力。自担任校长以来,引领着全校教师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参与或主持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的十二五课题《小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十三五课题《校园足球文化浸润下学生成长研究》均已顺利结题,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或发表于各级刊物。 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学校各部门处室的主要负责人,成员中一人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两人是昆山市学科带头人,其他是市级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德育能手等,都曾作为子课题组长参与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独立进行课题方案设计、计划制定和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并有多篇论文案例获奖或发表。 2. 课题研究的制度保障 学校将根据制定的课题管理制度和教育科研激励制度,为课题研究提供切实的保障。定期组织观摩交流活动,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3. 课题研究的经费保障 由于本课题是学校的整体规划课题,关系着学校的特色创建和整体发展。因此学校将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用于进行课题研究的专家指导费、图书资料费、学习培训费、发表文章的版面费、成果鉴定等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