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学”与“做”
数学课堂中的“学”与“做”
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邹青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又能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简单,就必须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切实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能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准确、快捷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做中学 学中做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比较好动,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为孩子创设“我要学数学”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一)结合教材,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一课时,因为《分数的初步认识(二)》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即认识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通过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会直接接触一些实物,也可能会遇到平均分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进行一些物体或图形的平均分。所以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一些实际物体,想一想要分给爸爸妈妈怎样才公平,再去分一分,并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物体带到学校,带到课堂上。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物体相互说一说,交流讨论自己是怎样分的。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并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整个过程。
3、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引导学生采用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在“玩”中学数学,在“操作”中知事理,让学生主动地“做数学”,才能用丰富的内容,创造多彩的课堂,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联系生活,给学生活动的平台
我们常常会说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应当深入我们教师的心底,真正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的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算“24点”》时,将扑克牌带到数学课堂之中,在明确规则的情况下让学生用4张扑克牌算出24,学生四人合作,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在开放的教学中,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进一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拓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中做
(一)找出原型,加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性
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内容时,学生对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究竟有多大感知不深,在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填空时总会闹出不少笑话,如: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因为生活中有些东西他们接触得较少,有的甚至见都没有见过,这样怎么能判断正确呢?所以,仅凭教师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上的模糊,导致对3个面积单位的混淆与乱用。虽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投影仪、电子白板已悄然进入课堂,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各种图片让学生观察、判断,但仅靠多媒体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想让学生真正建立这些长度单位的空间观念,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实物的观察、操作和体验,深刻地感知它们的面积,做到活学活用。如学习了面积单位,可以测自己的课桌面、书本封面、文具盒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认识面积单位后,可以找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例如: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牙齿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开关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教师地面一块地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这些生活中的实例都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面积的大小。
(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个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也可用学具搭一搭或画一画生活中的图形。从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分析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当然还可延伸到课外,布置课外实践作业。例如:学了《分类与整理》后引导学生回家整理自己的书包或家中的玩具,并跟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将它们分类的。学了《认识钟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数学思考,又渗透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近、简单,就必须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切实体会身边有数学,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准确、快捷地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渗透给学生一些生活实际,让“生活之水”流进数学课堂,滋润数学教学的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