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当前位置:

2017年2月8日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朱湘莲

摘要:注重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参与、体验和探索。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

关键词:低年级 学生 数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注重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参与、体验和探索。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 启蒙数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低年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试着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结合主题图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一天,小兔子一家到森林里去采蘑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收获。瞧,兔爸爸采了几个蘑菇?兔妈妈呢?(结合课件出示兔爸爸、兔妈妈都采到了数量不等的蘑菇),兔弟弟也来了,看看他采了几个蘑菇?小朋友发现只有兔弟弟是空手而归,从兔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小兔子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却让一年级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个也没有”,明白了“0”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 数形结合 建立数感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思想。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数和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概念提炼、演变、发展而来的。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数”和“形”紧密结合起来,以“形”感知、理解、表达数,即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认识数,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如何让学生在10的基础上认识十几,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摆出10根小棒,孩子们有的是一根一根摆10根,也有的是2根2根摆10根,还有的是5根5根的摆,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生活中,我们不约而同的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就是10根。然后,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快速的摆出12根小棒?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发现1捆和2根就是12,因为一捆是1个十,2根是2个一,一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其它十几的数字,结合小棒图,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十几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

结合小棒图,学生深入的理解了1个十就是10个一,2个十是20,当然,既然数感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常抓不懈。

三、 实践活动 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都集中在手指尖上。” 这正符合儿童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到逻辑思维的认知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个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提出“14-9=( )”呢?学生先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怎么来验证14-9是否等于5?2、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结果是多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自主探究14-9的口算方法。3、开展小组活动,在 4 人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初步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4、组织全班交流:14-9学生一般能找到3种方法,一种是一根一根的数,从14里面拿走9根,还剩5根。第二种方法:先从10根里拿走9根,还剩1根,再把剩下的1根和4根合起来是5。初步感知“破十法”。方法三:先从14里面拿走4根,再从10里面拿走5根。结合3种方法,让学生相互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进行算法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算法多样化, 强化计算的方法。

学生通过摆一摆,汇报和交流,真正体验到“十几减9”不同的解题策略,感受到了“算法多样化”,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理解了算理,并理解了数及运算的意义,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增强。

四、 善用估算 发展数感

估算是对数量或计算结果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测,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数学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良好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中,我安排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出示一堆卷笔刀,先让学生估计一共有几个卷笔刀。根据学生猜测的答案,我给予“大了”、“小了”等这类词语的评价,然后我指导学生先数出10个,再让学生去仔细观察一共有几个?学生一下子就看出来14个,并说明理由:圈里有10个,圈外有4个,合起来就是14个。在认识14个的基础上,我出示了第2堆卷笔刀(比第一堆多),再让学生估计,这个时候学生不像刚开始那样乱猜,而是有根据的进行猜测。这个环节,学生的答案靠近了准确结果。最后,我组织学生准确地数出卷笔刀的个数,再与推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及时表扬了几个估的跟准确结果比较靠近的学生。

活动中,学生先掌握10的正确表象,再去估计一堆的数量,进一步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数感是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和领悟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2019年8月23日 11:2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