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第一课时评课稿
《麋鹿》第一课时评课稿
徐瑜茜
这周教研活动时观看了教研组岳东亚老师执教的《麋鹿》一课,听了岳老师的一节课感受颇深。
岳老师的《麋鹿》一课教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兴致盎然。本课教学目标很清晰,一是通过了解麋鹿外形奇特、习性独特与经历传奇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二是了解作者介绍麋鹿时使用的说明方法。
岳老师在教学《麋鹿》这一课时,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巧妙地进行了融合,以朗读作为语言积累的路径,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了解麋鹿。新课伊始,复习了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到白板上来将词语分成三类。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分别介绍了麋鹿的外形、习性和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简要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既积累了词语,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为深入阅读夯实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学生处于对麋鹿庐山真面目充满好奇的状态下,老师适时地抓住了这一心理,而且巧妙地把阅读任务提升难度。在初步观察外形后指导学生使用投票器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不结论。然后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表格的形式,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老师使用聚光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麋鹿的这几个重要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比较、辨析,重新进行判断。学生阅读文本后,感受到作者抓住了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科动物的显著特点来写。
这篇课文条理非常清晰,块状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在介绍外形时,围绕一句中心句,先概述,再分述,在说明文写作方法上可以作为模仿的范本。在了解了麋鹿的外形奇特的特点后,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体悟其表达效果。而充当小小讲解员的设计,既是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